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如诗之水画扬城
——江苏扬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实践观察

2017-09-19

  □本报记者 张瑜洪 张智吾 通讯员 徐敏

  世人皆道烟花三月下扬州,你可知如今的扬州,又何止烟花三月的妙美?夏日观一湖荷花、白鹭戏水,秋天赏红叶秋水、芦花荡漾,冬季闻水声如诉、古韵悠扬。究竟是什么点缀着这座千年古城四季的妙曼韵致?

  一切源于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和坚守。经历了“水城缺好水”“水漫扬城”的发展阵痛,扬州从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创建中寻求出路。如今,以水为媒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丰富城市发展内涵的一系列行动,让古老的扬州焕发出别样的风采。

  高度的生态自觉挺起绿色发展的“脊梁”

  漫步扬州,如同行舟,目之所及,湖光映绿柳,亭阁连水榭。这幅城与水共融的生动图景前,怎忍得离去?

  然而几年前,如此美景对扬州人来说大概只有在梦里可以见到。

  “以前,扬州主要河道中的大部分水质为劣Ⅴ类,臭味扑鼻,老百姓都叫它‘酱油汤’,沿岸居民的生活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几年前的情景,扬州人仍记忆犹新。

  如何在资源环境禀赋与复兴希冀的夹缝中找到一条真正符合扬城实际的发展之路?扬州人陷入了沉思。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扬州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理清了思路、坚定了信心。

  生态如水,发展似舟。敏锐的扬州人习得了发展与生态的“舟水”关系,保护生态、走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必然选择。而对水城扬州来说,这条路的关键点,就在一个“水”字。

  2013年年初,水利部决定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选择一批城市开展试点工作。

  机不可失。扬州市紧抓契机,积极争取,成功获批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2013年12月,扬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治城先治水”的战略理念,将水治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是扬州的重要发展机遇。‘治城先治水’,扬州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把水利、水生态、水景观等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在进行专题调研时这样说道。

  有了城市发展中水环境污染的前车之鉴,扬州人吸取教训,在新一轮治水之初便形成了一种高度的生态自觉。

  “七河八岛”生态保护是扬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示范工程。2013年11月,依托“七河八岛”为核心区域,扬州市设立生态科技新城。新城成立,一锹未动先定“铁律”:严格控制廊道宽度、建筑高度、开发强度、污染排放,严格禁止违法建设。随后,“四控一禁”措施上报市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

  万福大桥塔楼展示厅的墙壁上,赫然镌刻着扬州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切实加强“七河八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决议》全文。1800余字的决议字字箴言,鲜明宣示着扬州追求发展与生态“双赢”的决心。这条生态红线,将约51.5平方千米的“七河八岛”区域中近60%的面积,划为禁止商业开发的生态“留白区”。不仅如此,2014年,《扬州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出台,对全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优化调整和分级管控。调整后的生态红线区域包括了11个大类、70个区域,总面积达1325.2平方千米。几个月后,《扬州市城市蓝线规划》紧跟出炉,将中心城区1~4级共139条河道、13处水库及润扬湿地公园纳入蓝线规划保护范围,为有效防止城市水系功能退化拉上了保护警戒线。

  美国《国际日报》总编朱易评价说:“在城市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今中国,扬州在城市的中心地带,竟然留住了自然生态特别完好的湖泊和湿地。我们心生敬意!”

  如今,良好的水生态已然成为扬州一块“金字招牌”。数据显示,2016年扬州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5.3万人次,较2015年同比增长13.2%;旅游业收入比2012年增加59.1%。这座千年水城,以高度的生态自觉,实现了与绿色发展理念的高度契合,挺起了绿色发展的“脊梁”。

  大格局治水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5年9月29日是古城扬州历史性的一刻。“九闸同开、活水润城”为扬州建城2500周年庆送上一份大礼。从高邮湖、邵伯湖引入的活水,经由古运河分流各闸进入主城区,大运河以西主城区90平方千米范围内全长140千米的35条河流全部实现活水环绕。自此,扬州主城区的“大动脉”彻底打通。

  “治城先治水,首要是活水。”扬州市全面推进“不淹不涝”“清水活水”城市建设,制定了《扬州城市“清水活水”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城区黑臭河道整治工作方案》,决心用3年时间,投入100亿元,实现市区主干河道活水全覆盖。

  “水‘活’起来是第一步,管好护好才是长久之道。扬州市以地方立法的方式,制定《扬州市河道管理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2016年年底,扬州市骨干河道已实现河长制全覆盖,一整套完善的河道管护长效机制同步跟上。”扬州市水利局局长康盛君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每条河流都成为一条生态廊道,确保‘一泓清水绕扬城’。”

  治水“传奇”不断上演。在廖家沟生态中心,跑鱼河周边存在多年的废旧品市场、小船厂、砂石厂,一改“脏乱差”旧容,华丽变身成为今天钟灵毓秀的“两河三岸”生态景观。

  为响应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保障南水北调清水北送,2016年,扬州在高邮湖—邵伯湖—廖家沟—淮河入江水道入江口一线,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并以此为主轴构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其中,“七河八岛”生态中心,就是“江淮生态大走廊”先导区之一。

  正如扬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所期许的那样,随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一轴、一带、两区、多点”的格局已初步显现,扬州多年坚守的治水理念已跃然成为现实模样。

  “前不久召开的扬州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指出,过去几年坚持治城先治水的思路,扎扎实实抓了一批重大基础性和功能性设施建设,城市发展的大框架已经拉开,‘东水西山一路连、南江北湖一河牵’的大格局初步形成。这既是对治水成果的肯定,也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明确了前进方向。”康盛君说。

  扬州4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终获硕果。2017年7月17日,水利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同召开扬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会,扬州试点高分通过验收。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宣布的评估结果看,扬州参与考核的20项评价指标全部完成,目标实现率达100%。

  试点验收会上,扬州市市长张爱军表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继续按照扬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的布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做足‘水’文章,持续夯实水安全基础,不断放大水生态优势。”

  永续的民生福利“小鸟用翅膀为扬州的生态投了票”

  土生土长的扬州人蒋永庆,因拍鸟儿被称为“扬州鸟叔”。数年来,他在瘦西湖、古运河、郊区乡镇等地抓拍了数万张鸟儿的写生照,精选汇编成《扬州湿地百鸟风情》画册,市委书记谢正义欣然为画册题字“小鸟用翅膀为扬州的生态投了票”。

  在古运河三湾湿地的观鸟廊里,展示着蒋永庆在湿地抓拍到的鸟儿照片。“花钱可以请到人,但环境不好,花多少钱也请不到这些鸟儿。鸟的迁徙,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好见证。”这是老蒋对生态环境最朴实的理解。

  生态环境变好,最终受益的还是百姓。三湾湿地配套建设了观鸟屋、城市书房、儿童乐园、篮球场、环形健身步道等便民设施。2016年4月对外开放后,赏生态美景、品花香书香、享运动乐趣已经成为周边市民的生活方式,三湾湿地也因此收获“北有瘦西湖、南有慢三湾”的美誉。

  同样得到百姓称赞的,还有宋夹城城市生态湿地保护工程。在位于黄金地带的宋夹城遗址公园基础上,扬州投入2.5亿元,新建大型生态、遗址、休闲、健身综合公园,并免费开放。家住平山堂的周先生,经常带着孩子到这里游玩。“以前这里的水质没有这么好,经过整治后变化很大。现在环境好了,来到这里心情都觉得很舒畅!”周先生面露幸福之色,“你瞧那边,湖里成片的莲藕,看起来很原生态,仿佛找回了20年前孩提时的记忆。”

  据扬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徐海中介绍,每天清晨和傍晚在宋夹城公园跑步健身的市民超过万人,节假日更是游人如织。市民纷纷在微信上点赞:这是政府为百姓提供的生态福利。

  2015年,“让生态成为市民的永续福利”被写入扬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现在看来,这一承诺正永续兑现。扬州在全国率先提出“每个县(市、区)至少要建1个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生态中心”。目前,包括生态科技新城“七河八岛”、瘦西湖、三湾、宝应湖等在内的10个生态中心已经基本建成。“人与水和谐共处,水与城和谐相应,城与人和谐共生”的城市特质日益彰显。

  随着试点通过验收,扬州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深化拓展期。“当前,扬州城市已经到了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阶段。”鉴于目前形势,扬州市委战略性地提出:“打造永恒的城市经典。”细心人发现,具备条件的几个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水扬波也。

  如诗之水画扬城。我们已然看到,在扬州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追求中,“江淮安澜、碧水清流、人水和谐、诗画扬州”的美好愿景已渐行渐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9月19日

张瑜洪 张智吾 徐敏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水舞龙头起中原——河南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纪实
“第五届水生态文明·黔南论坛”在贵州都匀举行
古韵新城水为基——江苏徐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观察
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宁波市、湖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验收
山水画廊丹江口
水润丝路明珠
酒城何处让江南——四川泸州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践观察
呵护彩云之南生态美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北京大图.jpg
济南大图.jpg
首页大图.jpg
湖北首页大图.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