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连云港东海县:生态村庄让水库移民走上富裕路

  走进西朱范村,只见十几米宽的村庄中心路,两旁是挺拔的梧桐树、整齐的节能路灯,两侧是几十排两层连体别墅。在村南的移民休闲广场,几位老人正休闲健身,他们轮流交换使用着各种健身器材。70多岁的村民王步森乐呵呵地说:“做梦也没想到,晚年日子过得这么好!”

  西朱范村,人称江苏“海外领地”,系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梁河镇一块“飞地”,远离原县城50多公里,全村591户,大多数是当年修建石梁河水库时搬迁而来,现有人口2326人,其中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的移民人数约占90%。2006年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后,先后在该村投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700多万元,兴建道路、改造旧房、美化环境,如今的西朱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民群众真正过上了“宜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岌岌危房成历史,别墅崛起新村美

  上个世纪60年代,因修建石梁河水库,西朱范村村民整体后靠,迁移到村东的耕地重建家园,由于多数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的土木、砖木结构房屋,单薄简陋、低矮潮湿,“房子破危路难行,环境不好人思乱,埋怨祖先选居无远见”,成了当地的真实写照。多年来,解决移民“安居”,一直是地方政府和移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一直以来,水利部门对西朱范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07年以该村为试点创新扶持方式,采取移民资金牵引、政府资金配套、移民群众自筹“三个一点”的方式将旧房改造。县水务局聘请南京凌翰建筑设计院,对西朱范村的村庄道路和住房进行整体规划。首先设计了两套连体别墅方案,在村民中挨家入户进行问卷调查,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目前建设成形的方案。由于工作做得细,村里最后敲定方案时,没有一户持不同意见。

  根据规划,别墅每排5户,每户楼上楼下各三间,面积220平方米,顶层有阁楼。另外,统一规划院落和车库,各家建房时严格按照地平、基础高度、楼层浇圈、封顶高度、建筑式样“五统一”的要求施工。为确保将规划设计落到实处,该村还成立了移民项目监督小组,负责监督移民群众的建房施工。6年内建立起联体别墅500多幢,村民们彻底告别危旧房,欢天喜地乔迁新居。一新建户的大门对联这样写道:“村泰民乐归于后扶政策,政通人和感谢各级关爱”。

  

  美化绿化亮化,打造生态宜居村庄

  当地水利部门负责移民的同志介绍,历史悠久的西朱范村历经3次搬迁,勤劳的西朱范人喜爱种花的传统仍在延续。《菊园轶事》一书记载,该村在民国初有菊花近百种。这一特色,与省水利厅提出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美丽库区幸福家园”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西朱范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庭院外都种着月季、茶花、菊花,五颜六色、花团锦簇,把整洁统一的连体式别墅映衬得格外美丽。

  按照省水利厅制定的移民村水体净化、道路硬化、植被绿化、房屋美化、灯光亮化、提升村庄文化等“六化”要求,西朱范村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与别墅建设配套同步实施,今年又投入500余万元,硬化村内道路2.8万平方米,修建排水渠道10.08千米,村组河道疏浚整治300米,绿化8000平方米,安装路灯30盏,改建排灌机站1座,新建村民活动广场1500平方米,居民外墙出新逾10万平方米。

  笔者采访时,见到几位老人悠闲围坐着晒太阳。村民王庆菊说:“早先,全村道沙土路凹凸不平,不小心就被绊倒,遇上雨天像和稀泥,烂泥甩到裤腿上,现在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各家门口,过去的‘水泥路’现在变成真正的水泥路,道路两旁还栽花种草装路灯——我们村的变化,太大了!”说着,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该村注重生态环保,路灯全部采用太阳板节能灯,村庄免费照明,人、畜排污实行无害化处理,垃圾处理实行“门前三包”、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彻底改变过去“垃圾围村,苍蝇满天飞,臭气熏天”的历史。现在,村里干净清新,鸟语花香,环境大变样。村委主任告诉我们,这一切,得益于移民后扶资金,村民发自内心地感叹“昔日西朱范,村破环境乱;如今西朱范,公共设施成典范”。

  

  种得梧桐引凤来,拓宽增收致富路

  环境好了,移民群众创业创收不再难。依托后扶资金的支撑,西朱范村附近的产业园区项目焕发出勃勃生机。通过打造移民创业园,对县北开发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库区投资环境明显改观,吸引和鼓励更多的移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已有5户移民投资办厂,8户外地企业前来库区投资建厂。

  在村民王晓宾经营的水泥预制板厂,我们看到,几辆货车正在装车等待发货,预制板从这里出发送到连云港、临沂等地的建筑工地。据王晓宾介绍,预制板的销路很好,年利润在100万元以上,“在我这工作的村民,年薪都在10万以上。”

  为进一步解决全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技术难题,该村在县、镇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每年开展5次以上劳动就业培训。通过培训,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全村约200人在村庄附近的工厂打工,工厂不太忙的时候,还能照顾农活。为增加收入,该村组织100多名青壮年外出从事建筑业,其中40多人在新加坡、韩国等地从事建筑业技术工种,每人每年收入近20万元。

  西朱范村靠近著名的商贸批发中心临沂。村里组织60多人从事运输业,每人年收入超过30万元;利用村里的土地和水面资源,组织部分村民从事水面养殖、家禽家畜养殖等项目,每人年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57岁村民吴自成不无感慨地说:“多亏了后扶政策,让我们走上了富裕路。”


主办:江苏省水利厅 承办:bt365官方网站 设计制作: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jszq@chinawater.com.cn